政策鬆綁簡化程序 提升土地開發效率

原文刊於:信報A13版(2019年12月21日)
思路研究會

      香港「反修例」風波已經持續數月,給香港社會留下了嚴重的創傷。這場風波背後的成因非常複雜,其中之一是香港深層次矛盾不斷積聚,從而引發了巨大的社會怨氣。未來若要香港重回正軌,特區政府必須腳踏實地著力化解深層矛盾。多年來,香港土地供應緊張,公屋輪候時間與日俱增,私樓價格節節攀升的情況不斷惡化。特區政府未來須改變施政思維,改變過往的做法,既要多管齊下覓地,力求土地供應充足穩定;政策方面也要拆墻鬆綁,縮短審批時間,令可開發土地能夠快速有效發揮作用。

      發展局與規劃署共同推動的《香港2030+:跨越2030年的規劃遠景與策略》指出,預計香港至2046年仍缺少1,200公頃土地,其中815公頃的缺口料2026年前便會出現。該研究未有考慮市民居住面積增加的訴求,亦未完整考慮社會發展需要更多的公共設施等問題。有研究指,未來30年香港需要的土地或達9,350-12,000公頃。可以肯定的是,如果再不加快土地供應,未來市民的居住環境只會持續倒退,香港社會及經濟發展將受嚴重窒礙。

      現時香港最主要的土地來源包括土地改劃、發展棕地,以及引用《收回土地條例》發展新界私人農地等。土地改劃相關程序複雜,涉及的政府部門和各方持份者眾多。2018年數據顯示,一幅土地成功完成改劃總計需時52個月到58個月,即約5年時間,還不包括施工準備及施工時間。

      新界棕地是外界最為看好的土地來源,但發展棕地須依靠大規模的綜合規劃,涉及詳細的步驟。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文件顯示,開發棕地大約需時11-14年,如果是新發展區一類的大型項目,則需時更長。

      2019年行政長官施政報告表示,政府引用《收回土地條例》的收地工作會接踵而來。然而,即使依據條例成功收地,要面對的是與開發棕地同樣耗時的各類程序。如中間遇到政府相關政策變更,則耗時更長。比如洪水橋相關公屋項目,入伙時距離收地已過去16年;沙田綠怡雅苑入伙時距收地已過去21年。此外,新界土地情況複雜,一旦土地業權人申請司法複核,法律程序曠日持久的風險依然存在。

思路研究會:政策鬆綁簡化程序  提升土地開發效率

      可見,如果特區政府仍按現有方式操作,很難有效紓緩土地供應緊張的問題。對於增加土地供應,特區政府不能僅有長期目標,還應制定相應的短期目標和工作規劃,公布工作進度時間表,並定期檢視結果。如施政報告中指出,引用《收回土地條例》收回700公頃土地,5年內先收回400公頃,那麼第一年收回多少土地,相關各項工作何時開展,剩下300公頃作何打算等內容都需要詳細規劃好,並積極檢視、及時調整。施政報告同時指出,未來會聚焦新界450公頃新界棕地,規劃署會優先檢視其中的160公頃可否發展公營房屋,以及檢視超過 300 幅原本預留作發展單一「政府、機構或社區」設施的用地的發展潛力。這些檢視何時有結果,也應制定詳細的工作計劃和短期目標。僅制定長期目標,不制定相應的短期目標,必然影響基本工作規劃,導致政策制定缺乏系統性和連貫性,實施過程中也無法隨時檢視和調整,最終影響長遠目標的達成。若長遠目標尚未達成之時,而又適逢政府換屆,原有的政策亦未必能夠持續,長期目標很有可能變成長期落空。

      現時土地規劃審批程序過於繁複、耗時太長,是拖慢供應速度的主要原因之一。毫無疑問,土地發展規劃審批必須嚴格遵守相關程序,保證程序公義,但也不能據此就久拖不決。特區政府需要改變思維,簡化土地規劃開發審批程序,適當減免、合併一些重複程序,並且合理統籌,很多能夠同步進行的環節盡量同步進行,提高政府各部門的合作效率,令合適的土地得以盡快開發。

      與此同時,特區政府更要堅持大規模填海這一重要的土地來源,大規模填海不會比土地改劃、發展棕地等耗時更長,但卻能為香港提供充足穩定的土地來源。當然,在當前的政治氛圍下,「明日大嶼」在立法會申請撥款也有很大的可能遇阻。作為備選方案,特區政府可考慮向中央政府申請支持,由中央政府牽頭在大嶼山西南部靠近香港的珠海水域大規模填海,然後劃撥或租借予香港使用。

Free Web Ho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