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青少年教育體系 營造健康成長環境

原文刊於:橙新聞-來論(2020年7月16日)

思路研究會

      香港青少年教育出現的問題近年愈發嚴重,別有用心者藉考試、教學、教材等向青少年灌輸偏頗內容。與此同時,香港青少年教育面臨的社會問題更為嚴峻,媒體、網絡以及社交平台充斥著各種偏頗信息及誤導性內容,一度還將青少年學生推向暴力前線。包括學校在內的教育系統,是青少年教育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也是最後一道屏障。特區政府各部門需要共同擔責,行使必要的權利,建立完善的機制,從考試、教師、教學、教材多管齊下,從完善青少年教育系統開始,建立健全與「一國兩制」相適應的青少年教育體系,進而帶動全社會為青少年營造健康的成長環境。

學校不可「不設防」遭污染

      青少年教育事關國家和地區的未來,世界主要發達國家和地區皆從教育系統、社會環境等方面,全力為青少年教育營造健康的環境。香港青少年成長環境中面對的不良信息觸目驚心,不論是網站、手機APP、社交媒體,還是傳統媒體,充斥著對國家、「一國兩制」的負面信息和煽動仇恨、暴力,製造兩地矛盾等不良內容。這些內容不斷削弱青少年對國家、對「一國兩制」的認同感,加深了兩地隔閡與矛盾,逐步拉大了香港青少年與國家之間的距離,還一度令青少年走上違法道路。同時,別有用心者向學校內滲透,利用考試、教學等方式向學生灌輸偏頗信息,扭曲學生價值觀。學校作為保護青少年的最後一道大閘,若因為「不設防」而遭污染,被別有用心者用來誤導學生,青少年何談健康成長?

四方面著手全面改善青少年教育系統

      對於青少年教育系統存在的問題,特區政府應從四大方面著手,全面糾偏止錯。第一,香港中學文憑考試(DSE)是名副其實的教學「指揮棒」,考評局肩負組織考試和出題的重任,卻因長期沒有外部監管,其出題思路、出題機制、人事機制皆存在問題,考試題目時常背離教育宗旨及具誤導性。2012年至2016年,通識科考試連續出現涉政治必答題,其中不少不乏使用偏頗材料引導學生作答。2019年及2020年再次出現同樣情況。歷史科亦常出現利用偏頗材料引導學生回答關於身份認同、對香港回歸的看法,以及負面影射警察等偏頗內容。然而有關科目經理不但從未遭問責,還能夠長期把持審題委員會;申訴專員公署曾在報告中揭露部分審題委員會成員的委任存在問題。考評局出現的種種問題,導致香港整體教學生態偏離正軌,不但影響了學生健康發展,也給別有用心者留下了空間。

      事實顯示,加強對考評局的監督非常迫切。雖然依據法例,考評局屬於「獨立法定機構」,然而並非無法監督。況且考評局申請政府資助連年增加,亦有必要接受監督。所以特區政府應依據現有法例,盡快承擔相應責任,加強對考評局的監督。

      第二,對教師日常教學和行為操守須加強監督。別有用心的教師利用教材、工作紙和教學活動誤導學生,一些教師不但直接參與非法示威活動,還煽動學生罷課上街示威。「修例風波」爆發以來,已有百餘名教師因有關違法行為而被拘捕,但迄今無人受紀律處分。未來,教育局應對教師專業操守及教學內容、言論,還有教材、工作紙等校本教材的選用,均要做出明確的指引及配套的監督和紀律政策支持指引,然後由學校配合監督。學校應依據《僱傭條例》、《資助則例》以及《學校行政手冊》中有關條款,制定明確的紀律處分政策,採取適當的紀律行動。

      第三,受DSE考試題目影響,香港中小學人文教育偏離了基礎教育本位,在高中生尚未有足夠知識儲備和思考能力時,過分偏重政治議題,盲目追求批判和所謂獨立思考,忽略了基本知識灌輸和健康價值觀的構建,令學生思想片面、偏激,國家認同淡漠,對抗「一國兩制」;只講利弊,不講對錯,過分以自我認同為中心。同時,因盲目迎合考試,初中和小學的一些科目出現「泛通識化」趨勢,導致教學生態進一步偏離正軌,不但更加不利健康發展,也進一步擴大了別有用心者誤導學生的空間。教育界乃至全社會應該共同反思,如何改進考試形式和教學方法,促進人文科目的教學回歸知識的灌輸、能力的培養、價值觀的培養這一基礎教育本位。

      第四,因為被污名化與妖魔化,國民教育科被擱置,連帶導致德育及公民教育也出現缺失。這也是青少年國家認同感薄弱,公民責任感缺乏,對「一國兩制」的認識出現偏差,容易受誤導的主要原因之一。事實上,不論國民教育還是公民教育,與所謂的「政治灌輸」沒有任何關係。公民教育屬於品格、公民身份及/或德育教育範疇,是基礎教育的核心之一。青少年只有從小對自己所處的社會、地區和國家建立認同,才能有公民責任感,才能對社會有所貢獻,這也是公民的基本價值觀。通識科課程指引中也寫明,注重德育及公民教育在不同學習階段所強調的各項核心價值,其中也包含具有國民身份認同感和愛國心。從全球來看,美、英、澳、法,以及新加坡、日本等發達國家均積極推行公民教育,培養合格公民。比如在美國,學生從小學開始就要接受公民教育,《公民與政治課程標準》(National Standards for Civics and Government)中寫明,「公民教育是培養認同美國憲法民主制度基本價值觀和基本原理的合格公民,並使他們有見識、負責任地參與到政治生活中」。該標準內容非常詳細,不但對各階段學生有相應的教學目標,教師也有詳細的教學指引。具體課程方面,雖然沒有獨立成科,但历史、地理、社会科等無不融入有關內容,比如美國憲法就是必學內容。

      在英國,政府1997年頒布「卓越學校」(Excellence in School)為題的白皮書,強調學校應該加強公民教育,並且成立了專門的公民教育委員會。隨後,英國資格與課程局(Qualifications and Curriculum. Authority, QCA)在1998年發布「科瑞克報告」(Crick Report),詳細規定了公民教育的目標、內容以及中小學公民教育的框架,為應該在學校進行公民教育提供了整體框架和極為詳細的建議。英國教育部也細化了公民教育的內容和要求,每個階段都制訂了不同的教學內容,包括了培養英國公民、歐洲公民及世界公民等內容。

      澳大利亞同樣重視公民教育,從1999年起,所有學校的3-10年級的學生必須接受公民教育。學生應該了解並掌握民主及公民身份的相關知識,並且每年接受考試,以檢驗他們對於歷史知識,國家制度知識的理解與掌握程度。澳大利亞聯邦為各州設定了義務教育階段公民教育課程的框架。與此同時澳大利亞成立了國家教育績效監測工作組(National Education performance Monitoring Taskforce, NEPMT),還形成了公民學(KPM 1)及公民身份(KPM 2)兩個評價指標,其中KPM 1就包括政府、法律、國家身份認同等。

      眾所周知,「不能危害國家安全」是公民的基本責任,而加強香港青少年國家安全教育,不但重要而且緊迫。特區政府目前已要求教育局制定計劃,全面在學校開展包括有關憲法、基本法、國歌條例、香港國安法等在內的國家安全教育。教育局和學校應以此為契機,同步全面推進德育及公民教育科,從「法治」、「德育」以及「公民」三方面,「内化」和「外化」相結合,有效提升學生的國民意識和對國家發展的興趣。長遠來看,可考慮有關內容獨立成科,中短期來看,應該善用現有科目框架,增加有關內容的比例。

改善現存問題政府各部門須同擔責

      香港青少年教育如此嚴峻的局面中,不僅有教育系統的問題,也有來自社會的問題。教育部門的努力可以防止別有用心的人污染校園,荼毒學生。然而面對來自社會的「污染」,教育部門鞭長莫及。這也說明,改善青少年教育,建立健全與「一國兩制」相適應的青少年教育體系,最終達致營造有利青少年健康成長環境的目標,不能僅靠教育部門,更需要特區政府所有部門共同擔責,進而帶動全社會共同努力。

完善青少年教育體系 營造健康成長環境
Free Web Ho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