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成積極接種氛圍 群體免疫在望

原文刊於:經濟日報-A16(2021年6月4日)
嶺南大學商學院副院長、思路研究會成員 陳弋風

      在各界一系列誘因的鼓勵下,本港疫苗接種量日前有所改善。不過,距離接種率75%的群體免疫目標差距仍然很大,接種速度仍然需要持續提升,特區政府要趁目前的熱度,從組織行為學的角度詳細分析,並制定全面有效的策略,充分帶動市民主動接種的積極性。

接種大目標模糊 欠緊迫感

      推進疫苗接種,目標的設定至關重要,可依據SMART目標管理理論衡量目標有效性的5點要素來分析。第一是Specific,即目標必須明確具體,不過特區政府對疫苗接種的大目標僅僅是模糊的「護人護己、齊打疫苗」,給市民的心理暗示就是沒有緊迫性。同時,政府偏重強調接種的自願性,較少指出接種疫苗促成群體免疫也是市民的基本責任,也令持觀望態度的市民更加徘徊。

      第二是Measurable,也就是目標應該是可測量的,如不能量化,就要具體化、清晰化、細節化。這一點特區政府做得較好,比如市民隨時可上網查閱已接種疫苗人數。

      第三是Action-oriented,即行動導向,其中關鍵是市民對接種疫苗的小目標和政府的大目標要一致,並具有可操作性。市民的小目標主要包括防止感染、放寬社交限制、恢復兩地正常通關等等;而政府的策略卻忽略了市民的自我小目標,導致市民認為積極配合政府達至大目標,無助於實現自我小目標,因而接種意願不高。

      第四是Realistic,即目標必須是可以通過努力而達成。政府定下的大目標對市民個人來說太過空泛,甚至一些人看到後或會選擇等別人接種疫苗,自己受保護。事實上,即使對特區政府而言,想要達成這種模糊的目標也不具備可操作性。

      第五是Time-related,就是要對達標設置期限和時間表,不能無限期推進。隨時間推移,疫苗對人體的防護力會逐步減弱,如果接種總數遲遲不達標,形成群體免疫或會更困難。另外,沒有時間表以及目標模糊,政府難以隨時檢視疫苗接種情況和調整策略,市民也沒有緊迫感。

      透過需求理論分析,也是如此。滿足市民個人需求要先實現群體大目標,而群體大目標也要能呼應市民的個人需求。不過,目前大目標明顯未能有效呼應市民的訴求,市民往往認為,不接種疫苗感染風險也不高;就算接種,進一步放寬限聚、恢復通關等個人需求也未必能滿足,因而繼續觀望。

打針獲益未更多 市民欠積極性

      最後,依照公平理論分析,具體到接種疫苗來看,就是接種疫苗能否比不接種有更多的獲益,答案若不能完全肯定,市民就沒有積極性。例如,有企業和組織分別推出住宅單位和地鐵全年免費車票,供完成接種的市民抽獎,這些做法都發揮了公平理論的作用,有可能帶來很高的效益,自然有吸引力。

加強公共宣傳 化解疫苗誤解

      事實上,僅靠物質誘因鼓勵接種難免被動。綜合以上分析可見,特區政府要多站在市民的角度,全面改善策略,首先要對疫苗接種率制定明確的階段性目標和達標期限。第二,公共宣傳同樣重要,市民目前對疫苗仍缺乏了解,甚至充斥誤解,尤其是死亡情況,政府務必高頻率發布有關統計數字,並及時澄清死亡與接種是否有因果關聯,更重要的是要加強科普,比如疫苗的原理、安全性等,讓市民對疫苗全面了解,放下心理負擔。

      此外,目前很多私人社交活動都要求接種疫苗才能參加,在不違反限聚規定的情況下,政府要提倡此類做法,並給出更詳細的指引,令接種疫苗成為基本社交準則,亦要讓市民知曉不接種的後果。沒有群體免疫,疫情爆發風險難測,而疫苗難以長期大量備存,接種計劃也不可能無限期開展。一旦疫情再次爆發,難保不會出現「疫苗荒」,因此務必要盡快接種疫苗。

多層次擴疫苗氣泡 續提供誘因

      第三,要針對市民的不同需求,從多方面提供個人誘因,讓已接種的市民有更多獲益。最有吸引力的誘因,是要盡可能擴大「疫苗氣泡」,對已完成接種的市民要多層次放寬限制,還要讓市民知悉接種率後續達到多高,「疫苗氣泡」可繼續擴大;對未接種的市民,必要時要考慮收緊限聚措施。

      另一方面,政府要持續推出各種獎勵措施,持續營造熱度,甚至現金等都可以考慮。此外,也可以通過免稅等政策優惠措施,鼓勵更多企業推出獎勵措施。

      總而言之,特區政府要從多方面努力推進,促進社會上全面形成接種疫苗的積極氛圍,達至群體免疫就將指日可待。對於香港來說,這就是抗疫最有價值的收益之一。

促成積極接種氛圍 群體免疫在望
Free Web Ho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