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人工島 收效不止土地房屋

原文刊於:信報A19(2023年8月28日)
全國政協委員、思路研究會會長 陳亨利

     交椅洲人工島填海項目,政府正在積極推進。最新一份公眾諮詢報告顯示,公眾意見中約六成表示支持。事實上,交椅洲人工島作為香港的策略增長區,不單能緩解土地和房屋供應的緊張局面,在發展機場城市、優化香港整體交通網絡、豐富金融市場等多個方面都能夠帶來巨大效益。

千頃相連地 利整體規劃

     按計劃,填海工程最快於2025年啟動,首批居民於2033年即可入伙。可見透過填海,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即可獲得1000公頃平整相連的土地。由於土地大面積相連便於整體規劃,可以直接提供高達21萬個住宅單位,改善市民的居住條件;與此同時,人工島也能發展成為新的商業核心區,並提供27萬個就業職位。

     人工島總開支中約30%用於填海,造地成本每呎1600餘元,略高於收回新界農地成本,但遠低於收回屋地的成本。雖然現時已經修訂了《城市規劃條例》及《收回土地條例》等法例以精簡土地開發的法定程序及時限,可是常規土地開發手段還是要面臨業權爭拗、拆遷、補償等複雜問題,很容易把收地進度拖延數年,總成本也不會比填海更低。人工島的效益已是吹糠見米,並非遠水不解近渴。

     作為國際航空樞紐,機場是推動香港經濟發展、提升香港國際競爭力的關鍵角色。機管局計劃至2030年總投資400億元提升機場運力與功能,配合機場城市的發展。隨着機場的發展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深入推進,港珠澳大橋亦將日趨繁忙。高速發展離不開暢達的交通,現時往來機場和港珠澳大橋,除了屯門、元朗、天水圍可以考慮使用屯赤隧道外,其他地區只能依靠青馬大橋,而屯門、元朗、天水圍總人口至多佔香港總人口20%,其餘約80%的人口必須使用青馬大橋,導致青馬大橋及周邊交通不堪重負,也很不利於事故、災害等方面的風險管控,更難以應對未來大幅增長的客流,從而阻滯香港的發展活力。

     人工島總開支中近50%用於興建運輸網絡,將興建包括港島西至大嶼山東北連接路,以及港島西至洪水橋鐵路等策略性基建,可進一步完善香港交通網。因為新建了連通港島西、人工島、新界西北的道路和鐵路線,香港島商業核心區及全港各處往來機場、港珠澳大橋、北部都會區都將更加便捷。屆時,香港能更加暢順地連接大灣區及海外,加速人流、物流等發展要素流通,這對於香港發展機場城市,鞏固金融、貿易等傳統優勢產業,發展以創科為代表的新興產業,以及為國家擴展更加便捷的國際聯繫,都將大有裨益。

妥善定融資 優化港債市

     人工島總造價5800億元,預計賣地收入7500億元,每年帶來的經濟增加值佔本地GDP達7%。未計巨大的社會效益,僅是經濟效益就已非常可觀,因此所需資金完全可以透過市場融資得來。多年來,香港已有多種融資方式成功應用於大型基建,例如港鐵的「鐵路加物業發展」模式、沙田第一城的「公私營合作模式」、3條海底隧道的「『興建-經營-轉移』模式」,中環新海濱三號用地的「土地預售模式」,以及「五橋一隧」的直接發債,這些方法皆可用於交椅洲人工島融資。

     值得一提的是,債券市場有助強化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並在推動經濟發展方面擔任重要角色。香港債券市場已處亞洲領先地位,但進一步發展空間仍然很大。債券市場發展委員會去年曾建議擴大發行政府債券,包括較長年期港元債券,以擴大本地債券市場規模;也建議鼓勵發行零售債券。與此同時,隨着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本地市場對於債券、政府債券、零售債券的需求亦將逐步上升。就像政府近幾年發售的銀色債券,目標發行額、認購額、最終發行額連創新高,第八批銀色債券的認購額超過目標發行額200餘億元。因此如能妥善發債,對於人工島融資、豐富完善香港債券市場和基建融資市場,乃至推動香港金融發展,都有重要作用。事實上,人工島填海可行的融資選擇眾多,政府應該全面評估人工島的支出和收益,尤其是各種超支風險,在全面平衡利弊之後,盡快訂定靈活的融資方案組合。

     發展人工島為香港帶來發展利益不止於此,特區政府正在力推「搶人才」、「搶企業」,良好的營商環境、四通八達的交通網,以及完善的配套措施,對於內地及全球的人才來港發展,以及企業來港投資,正是重要的吸引力。更重要的是,人工島與北部都會區在發展進度、發展定位等方面有很強的互補性,高質量發展人工島將有助構建香港南北同步高質量發展的新格局,為香港發展注入更強的動力。

發展人工島 收效不止土地房屋
Free Web Ho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