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寬限制 加強配套 支援吸納非本地生來港就讀

《香港發展國際教育樞紐的對策建議》研究報告發布

     將香港建設成為國際教育樞紐,近期受到政府及全社會持續關注。思路研究會、嶺南大學潘蘇通滬港經濟政策研究所、香港高等教育評議會、周文港立法會議員辦事處今日(29日)共同發布研究報告,為香港建設國際教育樞紐提出了多方面建議。

     研究報告名為《香港發展國際教育樞紐的對策建議》,嶺南大學潘蘇通滬港經濟政策研究所所長何濼生教授,立法會議員周文港博士,香港高等教育評議會常務理事、港專學院協理副校長林森博士,思路研究會研究總監王昊,以及教育界等各界人士出席發布會。

     發布會由林森博士主持,他表示,以創新為主導的發展模式下,人才愈發重要,全球人才爭奪日益激烈。香港近年受人口減少影響,教育需求逐步減少,不少中小學面臨縮班殺校危機,自資專上院校收生嚴重不足。推動香港建設國際教育樞紐,不單可以高效利用自資院校及中小學的剩餘學額,亦有助填補香港的人才缺口,還能吸引內地及海外優秀人才來港發展,有助香港增強國際競爭力;長遠來看更有利推動香港教育產業國際化發展,助力經濟發展。有鑒於此,四間機構合作完成了這份研究報告,全面、詳細梳理了其他國家和地區教育產業國際化發展的成功經驗,分析了香港發展國際教育樞紐的緊迫性及長遠利益,並提出了對策建議。

     何濼生教授在介紹海外經驗時表示,英國、澳洲、紐西蘭、新加坡的教育產業均在全球或本區域處於領先地位;中國澳門近年在教育產業國際化方面亦取得了明顯的成績。國際學生給當地帶來了龐大的直接或間接經濟貢獻,為補充當地的人才、技能缺口發揮了作用。比如2020至21年度,英國高等教育機構的總收入超過400 億英鎊,其中絕大部分來自海外學生的學費。同一時期,教育產業為澳洲經濟帶來了超過290億澳元的增長。他說,仔細梳理後不難發現,這些國家和地區在發展教育產業國際化方面有共同的特點,即制定教育產業國際化的發展規劃,設立協助對外推廣的機構或組織,提供便利的入境和就業簽證,提供多元化的學生獎學金和助學金,在住宿、學習、生活、健康等方面有全面的配套支援措施等等,這些都為香港發展國際教育樞紐提供了重要的啟示和參考。

     就香港現時情況,王昊表示,香港當下必須要面對四大人口危機,包括人口外移、少子化、人口老化、勞動力錯配。雖然最新統計數字錄得人口有所回升,但人口遷移涉及因素複雜,對於人口外移這一問題,仍然不能掉以輕心。建設國際教育樞紐,除了能為香港發展培養和儲備人才,亦有助提升本地學生國際視野,助力國家提升對外軟實力等等。面對當前的形勢,有關工作已具相當的緊迫性。然而,現時香港對於取錄非本地生仍然存在種種窒礙,比如政策方面,存在著包括資助院校兩成、自資專上院校一成的非本地生收生限制等等;此外,非本地生在港的住宿、生活、就業方面的支援措施仍有待完善,這些都要盡快有所突破。

     至於建設國際教育樞紐的建議,周文港博士表示,特區政府現時要從加強向海外推廣香港教育、釋放教育資源活力、統籌完善配套支援措施等方面多管齊下。具體建議包括:盡快分階段全面撤銷資助院校兩成、自資院校一成的非本地學生收生限制,通過充分吸納非本地生源,提升香港高等教育的競爭力和增強發展動能;重新審視職專教育的策略定位,以及本地職業教育、應用教育及僱員再培訓的政策内容,同時應該考慮允許指定領域的副學位或以上學位畢業生留港工作,以及向境外人士開放副學位以下職業教育課程,從而培育多元產業人才,增強本地競爭力。還要盡快放寬中國內地、澳門、台灣,以及部分亞洲國家中小學生來港就讀的入境限制,未來積極考慮開辦公營中小學自資學位,促進非本地生全自資來港就讀中小學。還要對標國家「十四五」規劃下香港的角色:上至充分發揮創科上游優勢,重點鼓勵自主研發,推動科研成果轉化應用;下至加強中小學,甚至是幼稚園STEAM教育的學科建設。考慮在中小學將STEAM教育獨立成科,使有志於相關領域發展的兒童、青少年盡早打穩紮實根基,為打造「國際創新科技中心」提供源源不絕的後備人才。

放寬限制 加強配套 支援吸納非本地生來港就讀
Free Web Ho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