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醫生培養模式 改善人才供應結構

原文刊於:經濟日報A13(2023年9月6日)
思路研究會研究總監 王昊 ,思路研究會研究員 陳溢朗

     為增強香港發展動能,特區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搶人才」措施,招攬高質量人才。爭取境外人才固然重要,培養本地人才同樣不能輕視。教育行業為各行各業持續注入人力資源,是經濟發展源動力之一,而人才培養必須與經濟發展目標相互匹配,才能為經濟發展提供適當和適量的人才,不過現實的人才供應情況卻與香港發展所需存在明顯的不平衡。

新興行業缺人才 影響發展動力

     香港的國際競爭力近年出現下滑趨勢,人才供應與市場需求間不匹配,人才供應未能緊密契合經濟發展屬於主要原因之一。香港工業總會報告顯示,58%企業表明,人才短缺是企業升級轉型最大掣肘,高達75%僱主表示難以招聘具合適技能的人才。

     創新科技和金融是香港未來的發展引擎,教育資源應着重吸納頂尖和優秀學生入讀相關學科,才能為有關行業發展培養優質人才。譬如數字技術與各行各業融合加深,在創新科技、金融科技等領域爆發了新一輪勞動力需求。根據人力資源平台數據,香港招聘需求最高的3大工種「企業銷售及業務發展」、「銀行或金融」、及「資訊科技」分別增長了55%、36%及35%,其中UI/UX(用戶介面)設計師和數據科學家兩項工作更分別增長了86%及79%。

     事實上,各行各業都希望吸納優秀人才,但優秀人才數量有限,而且往往傾向於流入收入高及穩定的行業,因此教育政策必須根據發展所需而適度調配,令優秀人才也能夠向其他核心行業流動。以醫療行業為例,歷年數據可見,香港中學文憑試的「狀元」和頂尖考生,絕大多數選擇入讀醫科。香港中文大學最新發布的2023/24年度「大學聯合招生辦法」遴選結果顯示,成績屬全港首百名的尖子中,中大取錄了過半,當中逾八成入讀醫科。

     優秀學生傾向學醫,固然與醫生社會地位高及個人追求等因素有關。但香港醫護長期緊缺,讓醫生在薪酬、穩定性及發展前景遠高於其他行業,這也是優秀中學畢業生傾向成為醫生,而不願投身創科等對香港發展有重要推動力的行業的重要誘因之一。

學徒制「邊學邊做」 增醫生供應

     因此香港需要在確保高質素醫療服務水平的前提下,引入全新的醫生培養模式與傳統的醫科生培養模式並行,讓一些有志從醫,成績優秀但未達頂尖的學生也能有機會成為醫生,從而增加醫生的培養數量,紓緩香港醫療人手不足的境況。同時亦有助調整醫生的薪資結構,適當降低優秀學生報讀醫科的誘因,促進優秀人才向最亟需人才的重要學科流動,令人才與發展需求更加平衡。

     英國政府2023年推出「醫學學位學徒計劃」(The Medical Doctor Degree Apprenticeship Programme),值得參考。在香港,可以考慮可由特區政府、公營醫療機構和大學醫學院合作開展醫生學徒制培養計劃,相當於擴展了預料5年後實行的「實習醫生助理計劃」。學徒制為期7年,學徒生甫一被取錄便要在醫院工作至畢業,不過並非合資格醫生,只會按不同的學習階段在監督下參與相關的醫療輔助工作。與此同時,也要在醫學院學習與傳統醫科生相同的理論知識及參加同樣標準的考試,以確保醫療行業質素。學徒生畢業後可獲醫科學位,也可按醫生註冊條例要求成為註冊醫生,日後還能繼續深造或接受專科培訓;如未能畢業,有關資歷也能獲認可從事醫療輔助類工作。學徒制與傳統醫科生的主要區別在於,學徒生就讀期間即可參與前綫醫療輔助工作,既接受職業訓練「邊學邊做」,又能賺取薪酬,但相較傳統醫科生會更辛苦。

醫衞局制定計劃 提升醫療質量

     「學徒生」的申請資格可以考慮相對傳統醫科生的收生標準為寬,中學畢業生、在職人士等皆可申請,只要招收學徒生的公營醫療機構認為申請者能夠達到相應的優秀水平即可,從而擴展更廣泛的生源。

     學徒制運作的具體細節,醫務衞生局可邀請醫管局、醫委會、大學,就教學培訓標準和執行細節提出建議,由醫務衞生局制定醫生學徒計劃。亦可根據不同因素,例如公立醫院人手需求、教學資源等,由醫務衞生局訂定每年的學徒學額。學徒制對於調整香港整體人才供應結構能發揮積極的作用,亦因為學徒生直接參與前綫醫務工作,增加了醫療人手供應,一定程度上能夠改善醫療服務質量,使市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事實上,建設「八大中心」所涉及的行業中,不少行業現時都面臨人才緊缺。倘要扭轉這種局面,一方面要持續優化教育政策,改進有關學科的人才培養體系。另一方面,也要推動「八大中心」所涉及行業蓬勃發展,以營造對優秀人才實實在在的吸引力。

創新醫生培養模式 改善人才供應結構
Free Web Ho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