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應急管理合作體系 確保灣區安全發展

原文刊于:微信公眾號-IPP評論(2023年10月26日)
香港思路研究會研究總監,油尖旺道路安全運動統籌委員會委員 王昊

     近年來,極端天氣、公共衛生等重大突發事件,給國家和地區治理帶來的不確定因素明顯增加,造成的不穩定性明顯上升。隨著大灣區建設的深入推進,大灣區城市之間聯繫日益緊密,三地人員、物資、資金流動日益頻繁,一旦出現重大突發事件,將波及大灣區城市群,大灣區運作將受到直接影響,這亦突顯了完善大灣區應急管理的緊迫性。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在今天發佈的最新一份《施政報告》中提到,將制定全新的大灣區應急救援行動方案,並建議趁此機會加強三地合作,建立完善的粵港澳大灣區應急管理體系及行動機制。

     應急管理是國家和地區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亦是國家和地區安全發展的必然需求。二十大報告中也提出「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準”,“提高防災減災救災和重大突發公共事件處置保障能力」,「加強國家區域應急力量建設」。早前的新冠肺炎疫情、今年9月的超強颱風以及世紀暴雨,已經充分說明建立三地深入合作的應急管理體系相當必要。

     近年來,內地應急體系和應急能力建設明顯進步,經受住了多次重大突發事件的考驗。香港在應急方面也累積了良好的經驗和能力——香港的跨部門應急成員有良好技術、經驗和訓練,屢屢赴內地及海外參與救援工作。例如,今年年初的土耳其地震救災期間,港府就派出救援隊參與當地災區的緊急救援,並成功救出四名倖存者,為香港和國家贏得了寶貴的國際聲譽。

     內地與香港目前已經簽訂《關於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機制的合作協定》,但是仍不足以應對應急合作未來越來越高的要求。如果具體到應急行動運行機制,涉及到的環節更為繁多。簡單來說,就已包括預測預警機制,風險識別評估機制,應急資訊報告機制,應急資訊聯動機制,應急決策、指揮、協調機制,應急公共資訊發佈機制,分級回應機制,應急處置程式,應急資源保障、配置等多個層面的應急和協調機制。

     行政長官李家超在最新一份《施政報告》中指出,內地有很強的應急能力,一個互聯互助的大灣區應急機制會產生協同效應。香港與大灣區其他城市將制訂、商討及落實全新《粵港澳大灣區應急救援行動方案》,以聯防聯控、優勢互補理念,構建系統化的大灣區應急行動機制,提高聯合防災、減災、救災和應對重大突發公共事件的能力。

     有見及此,我們建議應該藉此機會,進一步推動三地合作,全面完善粵港澳大灣區應急管理體系。具體建議如下:

     第一,應急管理體系應該以聯防聯控、優勢互補、深度合作為根本原則,目標是提高災害及重大突發公共事件處置保障能力,最大程度地預防和減少突發公共事件及其造成的損害。。

     第二,粵港澳三地分別建立「粵港澳大灣區應急安全指揮中心」,負責資訊互聯互通,以及應急行動協調、指揮。三個中心應設立人員恒常化的人員值班制度,365天×24小時有專人值班。港澳方面,人員可由各紀律部隊共同調配兼任組成,有關人員須接受應急安全協調與應對的訓練。

     第三,各地指揮中心應確保有足夠物資援助儲備,一旦發生重大突發事件,可按需在三地調撥。

     第四,就不同程度的突發事件,設立統一的分級安全回應機制,以及針對不同事件設立行動預案,定期舉行三地協同演練。

     第五,定期舉行交流活動,共用應急知識和技術。特別是在善用大資料和人工智慧,提高風險評估能力等方面。

     目前,「港車北上」和「澳車北上」均已成為現實,粵港澳「一小時生活圈」已初現雛形。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不斷推進,各城市之間鐵路、公路、水路互聯互通必不斷增強。

     建設、完善粵港澳大灣區應急管理體系,不但有助確保大灣區安全發展,也有助推動大灣區三地互聯互通、規則銜接;更進一步來看,三地加強應急管理合作,還能為全球跨國、跨區域應急合作提供值得參考的經驗,為建設更加公平有效的全球治理體系,貢獻獨特的「中國力量」。

完善应急管理合作体系 确保湾区安全发展
Free Web Hosting